不斷創新突破 打造"留學東林"特色
今年,是駱穎院長在東北林業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工作的12個年頭。12年來,她既是國家教育對外開放碩果累累的見證者,更是來華留學事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的參與者。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她知道還會面對更多挑戰,進行更多探索……


責任與使命:12年歷程,"留學中國"品牌建設的積極參與者
我知道您是東林畢業的,留校工作已經20年,我們先談談這些年您的工作經歷,尤其在負責國際教育工作期間?
我是2002年碩士畢業后留校工作的,先是做了8年的人事工作。2010年來到國際交流學院,那時國際學院剛成立幾個月,與學校國際合作處合署辦公。建院伊始,除了辦公場所什么都沒有,可以說白手起家,小到設計各類模板、制定各種工作流程,大到搭建組織構架、補充人員隊伍、打造招生項目等等,都傾注了我們滿滿的心血和汗水。
隨著事業的發展,2014年國際學院從國際處獨立出來,我們有了自己專門的機構和隊伍。學院就像長大的孩子,變得更加有活力,從建院時每年百人左右的留學生規模,發展到現在近千人的留學生規模;從之前以短期進修生為主的單一生源結構,發展到現在各層次、各類別都有的多元結構。
獨立建院的8年中,我們克服了很多困難,遇到了很多發展中的問題和瓶頸,但是學院幾屆班子通力合作,帶領團隊不斷做出新成績,創造新突破。學院連續四年獲評省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學院直屬黨支部連續四次獲得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去年還獲評省教育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學校的留學生工作也多次獲得省部獎勵。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走的踏實而有力,學院在推進學校教育國際化發展、助力"雙一流"建設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到今年4月份,我在學院就工作12個年頭了,12年來,我既是國家教育對外開放碩果累累的見證者,更是來華留學事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的參與者,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我知道還會面對更多挑戰,進行更多探索,我愿意繼續為推進國際教育改革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這些年您在學校工作期間,參與主導了不少關于教育對外開放的工作,尤其是來華留學相關工作,有什么比較深切的感受?
教育對外開放肩負著培養優秀人才、促進人文交流,推進教育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重要使命。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綜合國力比較薄弱,經濟總量規模較小,科學技術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通過加快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吸取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經驗,不斷增強我們自身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專業人才的能力和水平。40年來,教育對外開放助力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為我國經濟、科技等各領域建設提供堅實的人力基礎和智力保障。中國教育也得到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可和贊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的藍圖更清晰、布局更寬廣、助力更顯著、品牌更鮮明,影響更深遠,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和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國家先后發布了《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教育對外開放的目標任務。雖然我國教育依然處于成長和發展階段,還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與挑戰,我們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創新能力還有待加強,但是通過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持續不斷的借鑒先進的理念,引進優質資源,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為我所用,補齊短板,終將實現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
當前國際環境紛繁復雜,加之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尤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教育惡意抹黑,蓄意污名我專家學者,限制正常的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試圖與我國在人文交流領域全面脫鉤,教育對外開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我們要更堅定不移地加快和擴大教育開放,堅持不懈地做大做強教育,盡快解決我們"卡脖子"問題,向教育強國不斷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砥礪前行;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服務于國家教育外交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向國際社會傳遞中國教育聲音,在"走出去"的同時,進一步發展來華留學教育,做強"留學中國"品牌,為世界,尤其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培養更多本土人才,通過知華、友華的留學生群體,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方案傳播出去,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認可、認同,提升我們的國際話語權和公信力。這也是我們從事來華留學教育工作的責任和使命所在。



培養既有專業素養,又有中國情懷的高質量"四通四感"國際人才
近年,一些來華留學生相關事件陸續引發社會關注與熱議。來華留學生來自不同語言、文化、社會經濟背景下的各個國家,培養和管理都非常不易。您認為有哪些重點和難點?
來華留學事業的發展,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影響力、增進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幫助發展中國家培養其社會經濟發展所需人才,作出了積極貢獻。您剛才說到,近年,一些來華留學生相關事件陸續引發社會關注與熱議。一方面說明我們的民眾越來越關注來華留學教育,希望我們的教育部門把來華留學教育辦好;另一方面也說明處在發展階段的來華留學教育也存在著自身的一些問題或者說需要改進提高的地方。
其實一直以來,黨和國家都高度重視來華留學教育,不斷的在完善政策體系,強化內涵發展。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三部門共同出臺了《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2018年教育部出臺了《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為各地各高校從事來華留學教育提供指導和依據,要求嚴把入學門檻,對來華留學生招生錄取工作、培養質量、漢語水平和趨同化管理提出要求;同時鼓勵第三方行業組織開展來華留學質量認證工作,進一步加強管理監督,保證來華留學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就像您所說,來華留學教育面向來自不同語言、文化、社會經濟背景下的各國留學生,培養和管理確實很不容易,難點在于如何進一步規范管理、提質增效,推進內涵式發展。對于高校來說,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進一步完善來華留學治理體系和管理機制,強化制度建設,包括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建設、管理和服務督導機制建設、留學生學業幫輔體系建設、校內針對留學生教育的激勵機制和考核機制建設等,逐步推進中外學生教學、管理和服務的趨同化。只有捋順機制體制,健全規章制度,形成全校"一盤棋"的工作氛圍,來華留學才能行穩致遠。
其次就是留學生的融入問題。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進入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語言、文化系統,也會存在著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壓力,產生孤獨、寂寞或者壓抑、焦慮的感受。這就需要我們高校充分考慮到來華留學生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存在差異,以合理、公平、審慎為原則,幫助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國情文化,克服語言文化心理障礙,盡快融入學校和社會。


顯然您是有研究的,視野也比較開闊,剛才談的還是比較宏觀,那么從學院管理來講,又是如何具體解決的呢?
東北林業大學在這方面就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學校通過突出文化熏陶、強化融合教育等手段,努力培養既有專業素養,又有中國情懷的高質量"四通四感"國際人才,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說的四通即為語言通、文化通、專業通、情感通;四感即為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親近感。
語言通就會增加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文化通就會產生"雖然我是外國人,但我不是外人"的歸屬感;專業通就會增強對所學專業,所在學校的自豪感;情感通就會更加親近中國,親近中國文化,自覺成為中外友誼的橋梁和紐帶。
實現這些,我們首先要做到尊重,對留學生風俗習慣、語言文化、宗教信仰表達尊重,讓留學生從心理上不設墻;其次是引導,組織和引導留學生參加健康有益的課外教育活動,促進中外學生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使留學生樂于學習了解中國文化、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第三是幫助,雖然我們強調趨同化,但是也要看到來華留學生確實存在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的差異,專業基礎也相對薄弱,在教育教學方面,我們建立了有效的教學輔導體系,來強化留學生漢語交流能力,提升專業學習能力,解決留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困難;第四就是教育,強化對來華留學生進行中國法律法規、校規校紀和安全教育,對違法違紀的留學生嚴肅處理,絕不縱容姑息,讓留學生認識到我們的教育是嚴肅的、是一視同仁的,是沒有特權階層的。
學校通過多措并舉,來華留學工作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未來我們將繼續堅持規范管理,提質增效總原則,以質量為先,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完善管理措施,打造"留學中國"品牌。




來華學生用所聞所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學院是怎樣幫助學生來華后盡快融入學習、生活的?同時,又能促進他們充分了解中國的文化和社會?
前面也大概的介紹了一些內容,概況一下說我們其實主要是搭建了"三個平臺"。
一是搭建國情教育課程平臺。我們進一步推進中國國情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了留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體系,通過合理增加漢語課程門類及課時比例,增設中國傳統文化及特色課程,將中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講授給他們,提高留學生對中國的理解和認知。
二是搭建課外教育實踐平臺。我們與黑龍江省京劇院、黑龍江省書畫院書法院、哈爾濱市林科院、哈爾濱市工農兵小學、泰來縣第三中學結對共建,著力打造留學生教育實踐基地,通過舉辦志愿支教、特色文化實踐活動,引導留學生走出校園、感知龍江文化與發展現狀,促進留學生和中國社會的正面良性互動,讓留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浸潤式"感知中國。
三是搭建中外學生交流平臺。我們成立了國際學生聯合會,進一步加強中國學生與留學生之間交流聯系,通過開展社團活動、漢語沙龍、國際文化節、美食節、學術論壇、文體競技比賽、共慶中國傳統節日等系列活動,拉近中外學生距離,拓展中外學生視野,增進中外學生交流融合。
通過三個平臺建設,留學生入校之后能夠很快地融入校園生活,日常學習生活也都很積極樂觀,非常配合學校的各項工作,尤其在疫情期間,學生們非常遵守防控的各項要求,積極配合核酸檢測和疫苗接種,還自發組織為中國紅十字會捐款,我們也非常感動。他們積極參與扶貧支教、志愿服務,用自己所學所能盡力去幫助別人,用自己所聞所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成為中外友誼的橋梁與紐帶。我們留學生的事跡也被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人民網、學習強國、今日頭條、央廣網、中新網、東北網、神州學人網、黑龍江日報、生活報等主流媒體報道,活動也多次獲得教育部表彰。




疫情下,主動調整宣介形式,拓展招生渠道,打造"留學東林"特色
疫情期間很多國際學生都無法來華進行學習,但聽說你們并沒有躺平,采取了各種措施,疫情下東林的來華招生情況和學生學習情況都還是非常不錯的,怎么做到的?
受疫情影響,留學生無法入境,學業無法正常開展,學生出國留學意愿大幅度降低,確實為來華留學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制造了全所未有的困難。但是作為高校,必須要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如何"化危為機"就是在考驗我們的智慧與能力。
一方面我們主動應對疫情,調整宣介形式,拓展招生渠道。學校與北京世華易網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借助他們的CUCAS線上招生宣傳平臺,僅去年一年就開展了25場線上招生宣講活動,生源覆蓋18個國家,在線瀏覽量達6300余次,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推介效果,在此我也要衷心感謝北京世華易網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為我們提供的優質服務,他們是一家有情懷的教育機構,值得信任;另外,我們還積極參加境內外各類全球合作伙伴會議,積極拓展與國內外知名教育機構合作;與境外協議校保持穩定聯系,同時積極開辟新的合作渠道,多措并舉開展招生工作。

第二方面就是積極打造"留學東林"特色項目,不斷提高對優質生源的吸引力。面臨后疫情時代的挑戰,針對線下課程無法正常開展的情況,學校積極轉變教學方式,開發各類線上教學資源向境外學生開放。我們打造了多個高品質的線上漢語及中國文化培訓項目、短期文化游學項目和學歷項目,幫助留學生足不出戶了解中國文化,學習專業知識;通過"漢語橋"項目和中國政府獎學金學歷生、進修生項目、校長獎學金項目,為留學生提供優質的長短期學習機會。
第三方面我們加強了全英文授課學科專業建設,大類培養全英文課程體系建設推動了各培養單位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學校留學生的培養能力。目前已建成林學、生物學、生態學3個一級學科全英文授課項目,建設了多門留學生全英文精品課程和全英文研究生慕課,錄制了多個漢語及龍江文化視頻課程;同時積極推進全英文本科專業建設,新建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英文項目深受留學生喜愛。
第四方面我們建立了留學生學業幫扶機制,留學生導師、授課教師、輔導員、心理教師、學生助教的多維輔導幫扶體系,積極幫助留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協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我想,開拓創新、群策群力、精準細致、潤物無聲,應該可以概括學校的來華留學工作。后疫情時代,學校會繼續做好留學生招生培養工作,積極打造來華留學重點項目和精品工程。堅持質量為先,培養更多知華、友華的優秀國際人才。
對想到東林來學習的國際學生,您有沒有一些特色專業推薦想給他們?
我校是一所以林科為優勢,以林業工程為特色,農、理、工、經、管、文、法、醫、藝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大學。學校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重點建設高校,"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現有有68個本科專業、19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7個類別的專業學位碩士點,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擁有2個世界一流建設學科,4個國內一流建設學科,3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國家林草局重點學科、2個國家林草局重點(培育)學科、1個黑龍江省重點學科群、7個黑龍江省重點一級學科。學校的植物學與動物學、農業科學、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等6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1%。
其中,世界一流建設學科——林學和林業工程,國內一流建設學科——生物學、生態學、風景園林和農林經濟管理,非常推薦留學生來校學習。這些學科主要分布在我校8個專業學院,其中包括學校歷史最悠久、優勢特色最明顯的林學院、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地學院,國內木材和林產品加工領域綜合實力最強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等。這些學科師資力量雄厚、實驗設備先進,下設多個研究方向,能夠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學校還擁有帽兒山實驗林場、涼水實驗林場等多個教學實踐基地,為學科實踐教學提供了重要保障。



未來:積極打造海外生源基地、引進海外優質教育資源
在學院未來發展上,與海外學校、海外教育部門等會開展哪些的合作?
未來,我們想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
一方面,以服務國家教育外交戰略為目標,積極打造海外生源基地。落實好國家教育對外開放政策,服務于教育外交戰略,積極擴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非洲國家高水平大學、政府部門、中資企業與高中的合作交流,積極打造沿線國家優質生源池,為開展來華留學教育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源儲備。
第二方面,以提升國際合作質量和影響力為目標,引進海外優質教育資源。以亞、歐、美、大洋洲等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為對象,統籌布局海外合作高校和科研機構,引進海外優質教育資源,在科學研究、師生互換、文化交流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推動學校以提升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更好地支持學校國際化發展和"雙一流"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