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橋訂閱號
學術橋服務號
在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即將出來之際,我們再次學習這篇文章。
我國的院士制度設計中關于增加院士的規定是每隔一年增選一次,即每兩年增選一次。今年是院士增選年,年初開始啟動,提名(申報)截至日期是3月31日,經過一個月的審核,4月30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今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共531人,中國科學院今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待公布。進入有效院士候選人名單者,還需要三輪淘汰賽和一輪等額選舉,最終成功當選工程院院士者不超過80人,最終成功當選科學院院院士者不超過71人。現在才開始熱身賽,每年10月底至11月,才是兩院召開院士增選的關鍵時期。
院士制度是國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尊重創造的制度設計。總的來說,院士們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輿論對于院士制度的質疑和爭議,也從未停歇過。主要包括院士是否應該退休、院士的評選方法是否公正、甚至腐敗等等。為了解決這些種種弊端,院士制度改革也從來沒有間斷過。最近幾年的增選工作,除了院士名額較以往增多外,院士提名推薦渠道也較過去“收緊”,只有院士提名和有關學術團體提名兩種渠道。同時,院士增選過程中增加了“終選全院投票”的環節。
中國院士多了還是少了?
根據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今年年初公布的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等文件,今年兩院增選院士合計不超151人,其中,中國科學院今年增選院士將不超過71人,中國工程院不超過80人。
我個人覺得,院士制度改革第一步,其實應該從院士名額上入手,建議增加名額。理由是,在我國,能達到現有院士學術水平的人還有不少,但由于受限于名額的束縛,一些不錯的候選人長期努力仍然無法入圍,只有扼腕長嘆,如果這一尷尬的現狀難以破局,院士評選就難以達到廣泛意義上的公平。當然,這樣的建議首當其沖的就是現有院士的反對,邏輯很簡單,簡單到如同已經有票坐車的人反對再有更多的人買票上車。反對者說,你看國外的院士,就很少,沒有必要搞那么多。
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國外的院士名額設計及歷史。院士 (Academician)一詞源于Academy。Academy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難而犧牲的英雄。希臘人為了紀念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個以Academy命名的幽靜園林。在建園后的916年的時間內,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動的學者,紛紛在園內講學,進行自發的學術活動。因此,其后的許多學術團體都自稱為“Academy”。需要說明的是,嚴格意義上來講,國外許多國家沒有院士,而是將此類人士稱為fellow,我們翻譯為會員(港臺稱會士),我們這里都通稱為“院士”,以便比較。
首先是稀缺型的,最典型的就是法國。
眾所周知,院士及院士制度起源于法國。法國于17世紀中葉最早建立院士制度,后該制度被其他國家紛紛仿效。各國相繼成立(國家級性質)科學院,聘選院士。在法蘭西學院過去300多年的歷史中,一共僅僅產生過709名院士。也就是說,法國平均每年才會產生兩名法蘭西院士。法蘭西學院始終保持了40名院士這一 “神奇”編制。名額如此稀貴,不難理解,為什么雨果在連續申請4次后才被選中,而法國著名作家左拉則連續24次仍被法蘭西學院拒之門外。法國是稀缺的典型,但是,法國實際上把院士當成了“圣人”,而不僅僅是學術權威了。只有40名院士當中有人去世時,才會遴選新院士來彌補這一空位。而且,新院士的選舉往往要在老院士去世后幾個月進行。法蘭西把這幾個月稱為“悼念期”,以表示對去世院士的尊重。與法國類似的還有英國與日本。據近年的媒體報道,英國皇家學會目前共有1527名院士。每年只能選出最多44名新院士。也有一種說法是40-60位,但無論哪種說法,都不多。
日本學士院的“院士”一直采取的是相對較低的定額制。最早1879年的定員是40人,1956年的《日本學士院法》規定名額為 150人,至今未曾變更。現在只有128位在任院士,空缺22人名額。但是美國就完全不同了,美國三大研究院每年都會增選新院士。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每年最多可產生84名院士,這些院士須為美國公民。另外,還會選出最多21名外籍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每年新增65名院士、5個外籍院士,授予在醫療和公共衛生等多個領域成就卓著的學者。美國國家工程學院每年增選院士人數不超過上年度院士總數的3%,授予在工程研究、實踐以及教育領域的杰出人才。俄羅斯也是相對多的。俄羅斯科學院是俄羅斯的最高學術機構。目前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編制為1289名,包括513名院士和776名通訊院士。一般至少是3年進行一次院士補選。德國的科學院包括8個地方科學院、一個工程院和利奧波第那科學院。2008年,德國才有了自己的國家級科學院。達爾文、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等著名科學家等都是利奧波第那科學院的院士。院士名額也有一定限制。據媒體介紹,目前科學院每年新接收大約50名院士。目前院士總人數約1500人。總的來說,看總數似乎都不多。但是,名額的多少,不能簡單從數字看,我們需要結合人口的數量和從事科研工作的人數來講。比如,美國的人口不到中國的 1/4,院士竟然有四五千人,是中國院士的3倍。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國情,而不簡單是照搬。
到底應該有多少個院士?在院士制度設計上,是一個大問題,無非是兩種思路:第一,縮小名額,縮小名額只能從增量做起,短時間內無法減少數量;第二,擴大名額。我個人更傾向于后者,即擴大院士規模。第一,就是我們更重視和在意院士這個頭銜,競爭激烈,往往扭曲了很多東西。解決起來卻沒有那么簡單,那么可能最好的一個辦法之一,就是適當放大規模,客觀上起到降低含金量與競爭激烈程度的作用,緩解扭曲與異化的力量。第二,就是我們人口基數龐大,科研人員也非常龐大,有這個基礎與需要。是什么在扭曲院士?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章程中,對院士的定義是“國家設立”的自然科學技術方面或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但是,對于院士的追逐,實際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學術范疇。首先是經濟上的。國家層面對院士個人經濟的支持并不多,院士均享受國家規定的少量的院士津貼,國務院規定的資深院士每人每年享有六萬元的資深院士津貼算是一筆不小的收入,與其在崗時的收入難以比較。但是,院士所在單位也發放地方院士津貼,發放的津貼金額少則每月千元,多則每月上萬。一些科研單位與高校在引進院士時,動輒發放上百萬的補貼、房子,以及上千萬的科研經費支持,都是直接的經濟誘惑。
但更重要的,還不是這些顯性的東西,而是隱性的超越學術榮譽與金錢的東西。有了院士頭銜,就會有更多的人邀請你參加各種成果鑒定、項目驗收、學術報告,收入在其次,而是處處尊崇。更可以主導國家在某領域的科研項目,甚至參政議政。前些年事實上形成了一個潛規則:非院士不能當著名大學校長。在一些科研薄弱的省份,院士享有副省級待遇已經成了不成文的規定等等。
正因為有許許多多超越了學術榮譽的東西,一些人趨之若鶩,甚至不擇手段。有媒體報道,某落馬“老虎”曾于2007年、2009年兩度參評院士,并且坦白其向企業老板受賄達到千萬以上的數額用于參評,只差一票落選。如此巨額的賄選,普通工薪階層就難以理解了。
我們看看國外的院士為什么沒有這么復雜,或許能得到啟發。
除了俄羅斯以外,在美、英、日、德、法等國家的科學學會的會員只是一種對于他們科研工作認可的榮譽稱號,不具有經濟和行政意義。許多國家的學會成員不但無收入、無津貼,反而要交會員費。即便有補貼,也是象征性的補貼。比如美國的院士只是三大研究院的“會員”,不僅領不到工資,還要每年繳納會費;英國和德國的學會主要目的是促進學術交流和科學普及。德國的院士,工作完全是名譽性的,沒有任何報酬。當選院士除了榮譽,不會帶來任何物質上的利益。英國的三個主要學會都是在英國注冊的側重于資助研究的行善性組織。日本的科研實體也主要依靠民間企業,日本學術會議主要向政府提供咨詢,日本學士院以頒獎為主,其職能相對單一,一定程度上杜絕了利益的掛鉤。
顯然,這其中的根本是斬斷或者弱化與利益相關的權益,權利,尤其是與之不相關的權益,讓學術榮譽回歸榮譽。
擴大院士規模名額,斬斷利益關聯,只有破解了這兩個“緊箍咒”,以上的難題才會迎刃而解。追本溯源,愿我們國家的院士制度回歸設計之初的榮耀。(李志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