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pei)養(yang)目(mu)標與培(pei)養(yang)要求
(一)總體培養目標
培(pei)養(yang)適應我國和(he)山東省經濟社會和(he)中(zhong)(zhong)醫藥事(shi)業(ye)發展需要的德、智、體全(quan)面發展的,掌握中(zhong)(zhong)醫基本(ben)理論(lun)知識和(he)中(zhong)(zhong)醫臨床醫療技(ji)(ji)能(neng),具備(bei)在中(zhong)(zhong)醫科研機構、各級(ji)中(zhong)(zhong)醫院及各級(ji)綜合性醫院從(cong)事(shi)中(zhong)(zhong)醫藥科學(xue)技(ji)(ji)術和(he)中(zhong)(zhong)醫臨床疾病診療的醫學(xue)專門人(ren)才。
(二)基本培養要求
1.知識要求
(1)掌握中醫學基礎理論(lun)、基本知識、基本技(ji)能(neng)和必需的現(xian)代科學技(ji)術知識、現(xian)代醫學基本知識和臨床醫療(liao)技(ji)能(neng)。
(2)掌(zhang)握中醫(yi)藥治療(liao)各種常見病、多(duo)發病的臨床診療(liao)基本知識(shi)。
(3)掌握必要的藥(yao)理學(xue)知識及(ji)臨(lin)床合理用藥(yao)原(yuan)則。
(4)掌握必(bi)要的外語和計(ji)算(suan)機知識,達到省高校外語專科考試合格水平及計(ji)算(suan)機文化與應用基礎等級(ji)考試合格水平。
(5)熟悉國家衛(wei)生工作方針、政(zheng)策和法規(gui)。
(6)熟悉必要的(de)心理(li)學與醫學倫理(li)學知識(shi),了解減緩病(bing)痛、改善(shan)病(bing)情(qing)殘障及心身康復(fu)、生(sheng)命關懷的(de)有關知識(shi)。
2.能力要求
(1)具有(you)運用中醫(yi)理論和技術,全(quan)面(mian)、系統、正確地進行病情診察、病史采集(ji)、病歷(li)書寫及語言表達的(de)能力。
(2)具有運用臨(lin)床(chuang)醫學知(zhi)識和(he)技術(shu)進行(xing)系統體格檢查(cha)的能力(li)。
(3)具有對常見病、多發(fa)病進行初(chu)步診斷、治療的能力。
(4)具(ju)有(you)與(yu)患者(zhe)及其(qi)家屬(shu)進行有(you)效溝(gou)通(tong)的能(neng)力(li),具(ju)有(you)與(yu)同事及其(qi)他衛生保健(jian)專(zhuan)業(ye)等人員(yuan)交(jiao)流溝(gou)通(tong)、團結協作的能(neng)力(li)。
(5)具(ju)有對患者(zhe)和(he)公眾進行疾病預防、健康(kang)管理等方面知識宣(xuan)傳(chuan)教育(yu)的能力。
(6)具有運用一(yi)門外語(yu)查閱醫學文(wen)獻(xian)和進行交流的能力。
3.素質要求
(1)具有正確的(de)世(shi)界觀、人(ren)(ren)生(sheng)觀和(he)價值(zhi)觀,具有愛國主(zhu)義(yi)、集體主(zhu)義(yi)精神,誠實守信,忠(zhong)于人(ren)(ren)民,志愿為人(ren)(ren)類健康(kang)事業而奮斗。
(2)熱愛(ai)中醫事業,積極運用中醫藥理論(lun)、方法(fa)與手(shou)段,將預防(fang)疾(ji)病(bing)、祛除(chu)病(bing)痛(tong)、關愛(ai)患(huan)者與維護民眾的(de)(de)健康(kang)利益(yi)作為(wei)自己的(de)(de)職業責任。
(3)重視(shi)患者的(de)個人信仰、人文(wen)背(bei)景與價值觀念(nian)差異。尊重患者及家屬(shu),認識到良好的(de)醫療實踐取決于醫生、患者及家屬(shu)之間的(de)相互理解和溝通。
(4)尊重生命,重視醫學倫理問(wen)題。在(zai)醫療(liao)服務中,貫徹知情同意原則,為患(huan)者(zhe)的(de)隱(yin)私保密,公(gong)正(zheng)平等(deng)地對待每一(yi)位患(huan)者(zhe)。
(5)具有終身學(xue)習的(de)觀念,具有自(zi)我完善(shan)意(yi)識(shi)與(yu)不斷追求(qiu)卓越(yue)的(de)精神(shen)。
(6)具有實事求是的工作(zuo)態度(du),遇到自己不能勝任(ren)和(he)安全處理的醫(yi)療(liao)問題,主動(dong)尋(xun)求其他醫(yi)師的幫助。
(7)尊重同事和其(qi)他衛生保健專業人(ren)員,具有團隊合作(zuo)精神。
(8)具有依法(fa)行醫的觀(guan)念(nian),能夠運用法(fa)律維護患者與自(zi)身的合法(fa)權益(yi)。
(9)在應(ying)用各種(zhong)可能的技術去追求準確的診(zhen)斷(duan)或改變疾病的進(jin)程時,能夠充分(fen)考慮(lv)患者及家屬的利益(yi)并(bing)發揮中醫(yi)藥衛生資(zi)源(yuan)的最大效益(yi)。
(10)具有科學(xue)的態(tai)度,具有批(pi)判(pan)性思維和創新精(jing)神。
二、修業年限
標準學制2.5年(nian),修業年(nian)限2.5至5年(nian)。
三、學習形式
包括(kuo)面(mian)授(shou)、網授(shou)及自學。
四、主干學科(ke)、核(he)心(xin)課(ke)程
(一)主干學科
中醫(yi)(yi)基礎醫(yi)(yi)學、中醫(yi)(yi)臨床(chuang)醫(yi)(yi)學
(二)核心課程
中醫(yi)(yi)基礎理論、中醫(yi)(yi)診斷(duan)(duan)學(xue)(xue)(xue)(xue)(xue)、中藥學(xue)(xue)(xue)(xue)(xue)、方劑(ji)學(xue)(xue)(xue)(xue)(xue)、中醫(yi)(yi)內(nei)科(ke)學(xue)(xue)(xue)(xue)(xue)、中醫(yi)(yi)外科(ke)學(xue)(xue)(xue)(xue)(xue)、中醫(yi)(yi)婦(fu)科(ke)學(xue)(xue)(xue)(xue)(xue)、中醫(yi)(yi)兒科(ke)學(xue)(xue)(xue)(xue)(xue)、生(sheng)理學(xue)(xue)(xue)(xue)(xue)、病理學(xue)(xue)(xue)(xue)(xue)、診斷(duan)(duan)學(xue)(xue)(xue)(xue)(xue)基礎、內(nei)科(ke)學(xue)(xue)(xue)(xue)(xue)、正常人體解剖學(xue)(xue)(xue)(xue)(xue)、中醫(yi)(yi)古漢(han)語(yu)基礎、針灸學(xue)(xue)(xue)(xue)(xue)
五(wu)、課程(cheng)設置與基本要求
(一)課程設置
課(ke)程類型(xing)分為必修考(kao)試課(ke)、必修考(kao)查課(ke)、限選考(kao)查課(ke)。必修課(ke)及限選課(ke)詳見教學進程表。
(二(er))專業課程基本要求
1.理論課程教(jiao)學采用案(an)例式(shi)、啟發式(shi)等多種教(jiao)學方法,注(zhu)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和批(pi)判性思維能力。
2.實驗課程教(jiao)學增加綜合性(xing)、設計性(xing)實驗開設比例,實訓(xun)課程教(jiao)學模擬臨床情景開展技能訓(xun)練,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六、考核及畢業
(一)成績考核
教學(xue)計劃中設置的(de)各門課程,各主要(yao)培養環節,均(jun)要(yao)進(jin)行學(xue)習成(cheng)績的(de)考(kao)核評(ping)(ping)定,考(kao)核分(fen)為考(kao)試(shi)和(he)考(kao)查兩種形式,按(an)百分(fen)制及五級計分(fen)制評(ping)(ping)定,實行形成(cheng)性(xing)評(ping)(ping)價和(he)終結性(xing)評(ping)(ping)價相(xiang)結合的(de)綜合成(cheng)績評(ping)(ping)定辦法。
1.單科考核:必(bi)修(xiu)考試(shi)(shi)課程(cheng)實行期末(mo)停課考試(shi)(shi),限選考查(cha)及(ji)必(bi)修(xiu)考查(cha)課程(cheng)實行線上考試(shi)(shi),考試(shi)(shi)時間(jian)由教學科統一安(an)排。
2.畢業綜(zong)(zong)合考(kao)試:第五學期(qi)末進行畢業理論(lun)綜(zong)(zong)合閉卷考(kao)試,成績按百(bai)分制評(ping)定。
上述各考核成(cheng)績(ji)均(jun)載入學(xue)生成(cheng)績(ji)冊,作為學(xue)生升(sheng)級、留(liu)級、畢(bi)業、獎懲的(de)重(zhong)要依據。
(二)畢業標準
- 符合專業規定的培養目標和應獲得的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
- 完成培養方案規定的全部教學環節,必修課經考核全部合格,修滿規定學分并且畢業綜合考試成績合格,準予畢業。

中國教育在線繼續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