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wei)激(ji)勵(li)原創性科學(xue)(xue)研究開展(zhan),構建中(zhong)國(guo)(guo)人工智能科學(xue)(xue)研究的(de)全球(qiu)影響力,中(zhong)國(guo)(guo)人工智能學(xue)(xue)會(hui)攜手華為(wei)技術有限公司共同發起《中(zhong)國(guo)(guo)人工智能學(xue)(xue)會(hui)-華為(wei)MindSpore學(xue)(xue)術獎(jiang)(jiang)勵(li)基金(jin)》。12月20日,在北京舉(ju)辦的(de)中(zhong)國(guo)(guo)人工智能學(xue)(xue)會(hui)-華為(wei)MindSpore學(xue)(xue)術獎(jiang)(jiang)勵(li)基金(jin)評審會(hui)上,由(you)九位人工智能領域(yu)專家組(zu)成的(de)專家評審小組(zu)就收到的(de)159個(ge)(ge)申報(bao)項目(mu)進行了評審,最終(zhong)30個(ge)(ge)項目(mu)入選A類獎(jiang)(jiang)勵(li)基金(jin)名(ming)單,10個(ge)(ge)項目(mu)入選B類獎(jiang)(jiang)勵(li)基金(jin)名(ming)單。
首屆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華為MindSpore學術獎勵基金入選名單
|
B類(按姓氏拼音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
|||
|
序號
|
姓名
|
單位
|
評審題目
|
|
1
|
程明明
|
南開大學
|
Salient Object Detection and Beyond |
|
2
|
黃文炳
|
清華大學
|
機器人圖結構化行為學習方法
|
|
3
|
焦李成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復雜遙感影像/視頻智能解譯系統
|
|
4
|
羅 辛
|
中國科學院重慶
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 |
大規模不完備張量表征學習方法研究
|
|
5
|
夏 勇
|
西北工業大學
|
基于影像的腦腫瘤輔助診療技術的研究
|
|
6
|
謝 源
|
華東師范大學
|
跨模態異構特征行人重識別理論與方法研究
|
|
7
|
徐 龍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
基于GAN的太陽磁圖生成研究
|
|
8
|
葉 茫
|
武漢大學
|
開放環境下視覺學習理論及其應用
|
|
9
|
張 蘭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基于深度學習模型的隱私安全檢測與保護
|
|
10
|
張道強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基于MindSpore框架的腦影像智能分析算法研究
|
|
A類(按姓氏拼音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
|||
|
序號
|
姓名
|
單位
|
評審題目
|
|
1
|
叢潤民
|
北京交通大學
|
深度信息驅動的視覺顯著性分析與超分辨率重建
|
|
2
|
鄧 欣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基于層級式稀疏表示的可解釋神經網絡
|
|
3
|
董 譞
|
北京郵電大學
|
多攝像頭系統圖像增強算法研究
|
|
4
|
高 智
|
武漢大學
|
基于MindSpore弱監督、小樣本學習條件的目標檢測算法研究
|
|
5
|
高洪波
|
中國科學技術大會
|
數據驅動的擬人化智能駕駛決策模型研究——基于 MindSpore AI 計算框架
|
|
6
|
桂任舟
|
同濟大學
|
fMRI數據處理及其在類腦人工智能中的應用
|
|
7
|
吉建民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基于MindSpore的深度強化學習機器人導航方法研究:從云端仿真訓練到終端機器人部署
|
|
8
|
紀榮嶸
|
廈門大學
|
自動模型壓縮關鍵技術研究
|
|
9
|
金 龍
|
蘭州大學
|
基于協同進化的新型遞歸神經網絡算法研究
|
|
10
|
李 鐸
|
香港科技大學
|
高效化神經網絡架構設計
|
|
11
|
李 豪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基于MindeSpore的深度神經網絡高性能優化
|
|
12
|
李 帥
|
蘭州大學
|
機器人系統的自主學習與高效控制策略及其智能算法
|
|
13
|
李國齊
|
清華大學
|
基于異構融合的類腦計算架構研究
|
|
14
|
李建欣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多任務協同學習算法研究
|
|
15
|
李重儀
|
南洋理工大學
|
開放應用環境下通用畫質增強方法研究
|
|
16
|
梁凌宇
|
華南理工大學
|
基于圖算子學習的表觀分析及其在圖文目標識別與編輯中的應用
|
|
17
|
廖 菁
|
香港城市大學
|
人工智能攝影技術研究
|
|
18
|
彭 敏
|
武漢大學
|
面向自然語言處理的 AI 框架優化策略研究
|
|
19
|
唐 廠
|
中國地質大學
|
深度神經網絡中的層級特征融合關鍵技術與方法
|
|
20
|
童詠昕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面向隱私保護的高效聯邦學習技術研究
|
|
21
|
王韞博
|
上海交通大學
|
面向高維時序數據的深度預測學習方法及應用
|
|
22
|
魏秀參
|
南京理工大學
|
面向高動態環境的圖像細粒度分析
|
|
23
|
吳 樂
|
合肥工業大學
|
基于圖神經網絡的可解釋社會化推薦算法研究
|
|
24
|
徐 齊
|
浙江大學
|
基于脈沖神經網絡的新型腦啟發模型
|
|
25
|
許倩倩
|
中國科學院
計算技術研究所 |
面向復雜應用場景的高效、可泛化 AUC 優化理論及算法研究
|
|
26
|
楊 奕
|
深圳灣實驗室
|
新一代智能型分子動力學模擬程序的開發
|
|
27
|
楊明浩
|
中國科學院
自動化研究所 |
手勢示范的技能表示與靈巧操作學習
|
|
28
|
葉齊祥
|
鵬城實驗室
|
基于MindSpore的增量式可解釋性小樣本目標感知
|
|
29
|
張盛平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人像編輯與合成
|
|
30
|
鄭向濤
|
中國科學院西安
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基于深度學習的遙感識別分類研究
|
關(guan)于MindSpore學術獎勵基金
《中(zhong)國(guo)人(ren)工(gong)智(zhi)(zhi)能學(xue)會(hui)-華為MindSpore學(xue)術(shu)(shu)(shu)(shu)獎勵基(ji)金》是由中(zhong)國(guo)人(ren)工(gong)智(zhi)(zhi)能學(xue)會(hui)和(he)華為技術(shu)(shu)(shu)(shu)有限公司共同發起,面向高校及科(ke)研(yan)院所的(de)(de)AI科(ke)研(yan)人(ren)員搭(da)建學(xue)術(shu)(shu)(shu)(shu)交流平臺,提供經費、算力、技術(shu)(shu)(shu)(shu)支持(chi)等服務,推動MindSpore在AI領(ling)域(yu)科(ke)研(yan)的(de)(de)應用,并支持(chi)基(ji)于(yu)MindSpore框架的(de)(de)國(guo)際國(guo)內(nei)高水平會(hui)議和(he)期刊的(de)(de)學(xue)術(shu)(shu)(shu)(shu)論文發表,激勵原(yuan)創性科(ke)學(xue)研(yan)究開展,構建中(zhong)國(guo)人(ren)工(gong)智(zhi)(zhi)能科(ke)學(xue)研(yan)究的(de)(de)全球影響力。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
2020年12月22日
① 凡本(ben)站(zhan)注明(ming)(ming)“稿件(jian)來(lai)源:中(zhong)國教育在(zai)(zai)線(xian)”的所有(you)文字(zi)、圖片和音視(shi)頻稿件(jian),版權(quan)均屬本(ben)網(wang)所有(you),任(ren)何媒體、網(wang)站(zhan)或個人(ren)未經(jing)本(ben)網(wang)協議授權(quan)不得轉載、鏈(lian)接、轉貼或以其他方(fang)式復制發(fa)表。已(yi)經(jing)本(ben)站(zhan)協議授權(quan)的媒體、網(wang)站(zhan),在(zai)(zai)下(xia)載使用時必須注明(ming)(ming)“稿件(jian)來(lai)源:中(zhong)國教育在(zai)(zai)線(xian)”,違者本(ben)站(zhan)將依法(fa)追究責任(ren)。
② 本(ben)站注(zhu)明(ming)稿(gao)件來源(yuan)為其他媒體的(de)文/圖等(deng)稿(gao)件均(jun)為轉載(zai)稿(gao),本(ben)站轉載(zai)出于非商業性(xing)的(de)教(jiao)育和科研之目的(de),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dian)或證實(shi)其內容的(de)真實(shi)性(xing)。如轉載(zai)稿(gao)涉及(ji)版權等(deng)問題,請作(zuo)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xi)。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