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感受中文魅力,共筑美好未來——國際教育學院舉辦“國際中文日”系列活動
4月20日谷雨節氣,恰逢聯合國第13個“國際中文日”,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與中文聯盟聯合主辦“中文:共筑美好未來”主題系列活動。武漢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積極參與此項活動,通過線上云端形式,開展了一系列形式新穎、內容生動有趣的“中國文化體驗”,以沉浸的方式讓學生“身臨其中”,激發學生漢語學習興趣,提升對中華文化的感知,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
系列活動一:體驗活字印章,感受漢字魅力
“清明祭黃帝,谷雨祭倉頡”。相傳,軒轅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出了中國最原始的文字,上蒼因倉頡造字而感動,為他降了一場谷子雨,這成為“谷雨”由來的一種說法。正是因為漢字的產生,才使得中國文化歷史延續至今,綿延不絕。北宋時期,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成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為了讓學生們感受漢字魅力,潘泰老師通過云端帶領大家走進武漢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街區——曇華林,在一家名為“續作”的活字印章店,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們講解漢字偏旁、部首、字形結構等知識,并讓大家通過這些知識快速找到自己中文名字的活字印章。學生們興奮不已,大呼“原來漢字還可以這么玩”。
系列活動二:探尋百年校史,解讀文化密碼
受疫情影響,很多留學生都沒來過武漢大學,為了增進他們對武大校史的了解,增強對武大的歸屬感,熊莉、劉姝兩位老師面向本科三年級漢語言專業的30多名留學生,組織了一場精彩的云端探尋之旅。
兩位老師采取“沉浸式”的活動方式,帶領學生參觀了櫻園、老齋舍、老圖書館、理學院、九一二廣場、行政樓、萬林藝術博物館等地標性建筑。在參觀中,詳細講解了老齋舍依山勢高低特點所采用的“地不平天平”的設計方法,也揭示了每棟每層的命名由來,即源于中國蒙學經典——《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這16個字;介紹了老圖書館“飛檐翹角”的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理學院和行政樓蘊藏著的“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宇宙觀念以及萬林藝術博物館好似“飛來之石”的現代建筑特點。
系列活動之三:品茶論道
品茶論道活動由李沛、徐威、呂菲、周西寧四位老師組織實施。李沛老師通過鏡頭帶領學生走進武漢的沙湖公園,通過壁與門、柳與竹、琴與桐、仙與人等文化知識點的講解,幫助留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人的道德觀念與自然情懷。徐威老師帶來牛郎織女的故事,通過對公園中“鵲橋”的介紹和對當代中國青年的采訪,反映了中國人的愛情觀。呂菲老師別出蹊徑,通過對中國傳統建筑的細節分析,揭示了中國人的倫理追求與人生理想。最后,周西寧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中國茶文化的分享,一邊以心品茶,一邊講述其中蘊含著的“天地人”的思想。活動在縷縷茶香、悠悠琴聲中結束,令人回味無窮。
系列活動四:“綠水青山”中的“琴音裊裊”
劉莉妮、程娥、周彥渝、楊開杰、吉暉五位老師組織了“綠水青山”中的“琴音裊裊”活動,采用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的方式,帶領學生走進中國新農村“黃虎村”,通過實地走訪,真實體驗與感知中國鄉村振興計劃帶來的鄉村巨變。透過鏡頭,線上同學與直播教師一起沉浸式地進入真實的鄉村古琴課堂,聆聽古琴演奏家張祐堃教授帶來的動人旋律,觀摩斫琴藝術家段立峰老師精湛的制琴技藝,跟隨畫家林一蓓老師制作精美的古琴書簽,品嘗美味健康的鄉村美食。“鄉村與古琴”活動充分利用直播技術優勢,將古琴文化與鄉村振興主題融合,緊扣時代發展脈搏,向海外學生展示了真實、立體的現代中國形象。
系列活動五:誦中華經典
我院6名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本科生參加了“誦中華經典”活動,他們分別是來自土耳其的塞爾塔、科摩羅的穆瑪、泰國的吳碧琦、陳恩德、歐亞楠和日本的池邊博。學生們深情朗誦了《水調歌頭》《菩薩蠻·黃鶴樓》《靜夜思》和《再別康橋》等中華經典詩詞。
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學習中文的熱潮在世界各地持續升溫。武漢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通過這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云體驗活動,再次激發了學生漢語學習的持續熱情,一起向著美好未來而努力前行。(編輯、供圖:劉姝、劉焰)
免責聲明:
① 凡(fan)本站注明“稿(gao)件(jian)來源:中國教育在(zai)線”的(de)所有文字、圖片(pian)和音視頻稿(gao)件(jian),版權均屬本網(wang)所有,任何(he)媒體、網(wang)站或個人未經(jing)本網(wang)協(xie)議(yi)授權不得(de)轉(zhuan)載(zai)、鏈接、轉(zhuan)貼或以(yi)其他方式(shi)復制發表。已(yi)經(jing)本站協(xie)議(yi)授權的(de)媒體、網(wang)站,在(zai)下載(zai)使用時必須注明“稿(gao)件(jian)來源:中國教育在(zai)線”,違(wei)者本站將依法(fa)追究責任。
② 本(ben)站注(zhu)明稿件來(lai)源為(wei)其他媒(mei)體(ti)的(de)文/圖(tu)等稿件均為(wei)轉(zhuan)載(zai)稿,本(ben)站轉(zhuan)載(zai)出于非商業性的(de)教育和科(ke)研之目的(de),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huo)證實(shi)其內容的(de)真實(shi)性。如轉(zhuan)載(zai)稿涉及版權(quan)等問題,請作者(zhe)在兩(liang)周(zhou)內速來(lai)電或(huo)來(lai)函聯系。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