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授(shou)予韓國作家(jia)韓江“她面(mian)對歷(li)史創傷,揭露人類生命(ming)脆弱的強烈詩意散文。”

1970年(nian)生,畢業于(yu)延世(shi)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yi)術(shu)(shu)大學文藝(yi)創作(zuo)(zuo)系教授,當代韓國文壇(tan)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作(zuo)(zuo)家之一(yi)。她曾先后榮獲《首爾(er)新聞(wen)報》年(nian)度春季文學獎(jiang)(jiang),韓國小說文學獎(jiang)(jiang),今日(ri)青年(nian)藝(yi)術(shu)(shu)家獎(jiang)(jiang),東(dong)里文學獎(jiang)(jiang)、李箱文學獎(jiang)(jiang)、萬海文學獎(jiang)(jiang)等。其作(zuo)(zuo)品(pin)從更為根(gen)源的層面上回(hui)望生活的悲(bei)苦和創傷,筆墨(mo)執著地袒護傷痕,充滿(man)探索的力量。
2016年(nian)(nian)(nian)5月16號,布(bu)克(ke)(ke)國(guo)際文(wen)學(xue)(xue)(xue)(xue)獎(jiang)(jiang)(jiang)在倫敦揭曉。韓江憑借小說《素食者》擊敗諾(nuo)貝爾(er)文(wen)學(xue)(xue)(xue)(xue)獎(jiang)(jiang)(jiang)得主奧爾(er)罕·帕(pa)慕克(ke)(ke)新(xin)作(zuo)《我腦袋里的(de)(de)怪東(dong)西(xi)》,諾(nuo)貝爾(er)文(wen)學(xue)(xue)(xue)(xue)獎(jiang)(jiang)(jiang)得主大(da)江健三郎晚年(nian)(nian)(nian)代表作(zuo)《水死》、暢銷書“那不(bu)(bu)勒斯四部(bu)曲”終曲《失蹤的(de)(de)孩子》等154名(ming)(ming)競(jing)爭對手最終成為(wei)該獎(jiang)(jiang)(jiang)項歷史上第一位亞洲作(zuo)家。2017年(nian)(nian)(nian),她獲(huo)得了有“意大(da)利諾(nuo)貝爾(er)文(wen)學(xue)(xue)(xue)(xue)獎(jiang)(jiang)(jiang)”之稱的(de)(de)馬拉帕(pa)蒂文(wen)學(xue)(xue)(xue)(xue)獎(jiang)(jiang)(jiang)。2018年(nian)(nian)(nian),她憑借作(zuo)品《白(bai)》再(zai)次入(ru)圍布(bu)克(ke)(ke)國(guo)際文(wen)學(xue)(xue)(xue)(xue)獎(jiang)(jiang)(jiang)短(duan)名(ming)(ming)單(dan),并且創(chuang)紀(ji)錄的(de)(de)在同一年(nian)(nian)(nian)憑借《少年(nian)(nian)(nian)來了》入(ru)圍國(guo)際都柏林文(wen)學(xue)(xue)(xue)(xue)獎(jiang)(jiang)(jiang)短(duan)名(ming)(ming)單(dan)。2019她獲(huo)得西(xi)班牙圣克(ke)(ke)萊門特文(wen)學(xue)(xue)(xue)(xue)獎(jiang)(jiang)(jiang)。2022年(nian)(nian)(nian)她用(yong)七年(nian)(nian)(nian)時間寫就得長篇小說《不(bu)(bu)做告別》拿下大(da)山文(wen)學(xue)(xue)(xue)(xue)獎(jiang)(jiang)(jiang)、金萬(wan)重文(wen)學(xue)(xue)(xue)(xue)獎(jiang)(jiang)(jiang)。
近10年獲得者
1.約翰·福瑟(2023年,挪(nuo)威)
獲獎(jiang)理由:他用極具創新意識的(de)戲劇和散文讓無(wu)法(fa)言說(shuo)之(zhi)事物發聲。
代表作:《新名稱:七部曲6-7》《晨與夜(ye)》《有(you)人將至》等
2.安(an)妮·埃爾諾(2022年,法國)
獲獎理(li)由:她以勇氣(qi)和醫學般的精確,挖掘了(le)個人記憶的根源(yuan)、隔閡和集體約束。
代表作:《悠悠歲月》《空衣(yi)櫥》《位置》《一個女(nv)人(ren)》等(deng)
3.阿卜杜(du)勒拉扎克·格(ge)爾(er)納(na)(2021年(nian),坦桑尼亞)
獲獎理由:因為他(ta)對(dui)殖民(min)(min)主義的影響以(yi)及文化和(he)大陸之(zhi)間的鴻溝中難民(min)(min)的命(ming)運的毫不妥協和(he)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代(dai)表(biao)作:《天堂》《荒漠(mo)》《海(hai)邊(bian)》等
4. 露(lu)易絲·格(ge)麗克(ke)(2020年,美(mei)國(guo))
獲(huo)獎理由:以帶有樸素美感、準確無疑的(de)詩歌語言將個人的(de)存在普遍化。
代表作:《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xu)要》等
5. 彼得·漢德克(2019年,奧地利)
獲(huo)獎理由(you):富有語(yu)言(yan)學才能(neng)的作品探索了人(ren)類經歷的周邊及特殊性。
代表(biao)作:《無欲的(de)悲歌》《罵觀眾》
6.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2018年,波蘭)
獲獎理由:在(zai)敘事想像上充滿百科全書般的熱情(qing),代(dai)表著一種跨越邊界的生活方(fang)式。
代表作:《太(tai)古和其他的時(shi)間(jian)》《白天的房子,夜晚(wan)的房子》等
7. 石(shi)黑一雄(2017年,英國)
獲獎理由:在具(ju)有強大情感力量的小說中,揭露我們與世界連結的錯覺底下的深淵(yuan)。
代表作(zuo):《長日將盡》《莫(mo)失莫(mo)忘》等
8. 鮑勃·迪倫(2016年,美(mei)國(guo))
獲獎理由:在偉(wei)大的美(mei)國音(yin)樂傳統上創造出新(xin)的詩意表(biao)達形式。
代(dai)表作:《鮑勃·迪倫詩歌集》
9. 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2015年,白俄羅斯)
獲獎理(li)由:她(ta)那復(fu)述寫作法的(de)作品,為當代世人(ren)的(de)苦難(nan)與英(ying)勇樹立了一(yi)座紀念碑。
代表(biao)作:《鋅皮娃娃兵》《戰爭中沒有女性》等
10. 帕特里(li)克(ke)·莫迪(di)亞諾(2014年,法國(guo))
獲獎(jiang)理由:用出色(se)的(de)“回憶(yi)藝術”喚(huan)醒(xing)了最難以(yi)道明的(de)人類命運。
代表作:《暗店(dian)街》《青春咖啡館》等(deng)
① 凡本站注(zhu)明“稿(gao)件來源:中國教育(yu)在(zai)線”的(de)所(suo)有文(wen)字(zi)、圖片和音視(shi)頻(pin)稿(gao)件,版(ban)權均屬本網(wang)(wang)所(suo)有,任(ren)何媒體、網(wang)(wang)站或個人未經本網(wang)(wang)協議授(shou)權不得轉(zhuan)載(zai)、鏈接、轉(zhuan)貼或以其他方式復(fu)制發(fa)表(biao)。已(yi)經本站協議授(shou)權的(de)媒體、網(wang)(wang)站,在(zai)下載(zai)使(shi)用時必(bi)須(xu)注(zhu)明“稿(gao)件來源:中國教育(yu)在(zai)線”,違者本站將(jiang)依(yi)法(fa)追究責(ze)任(ren)。
② 本站(zhan)注明稿件(jian)(jian)來(lai)源為(wei)其他媒體的(de)文/圖等稿件(jian)(jian)均(jun)為(wei)轉(zhuan)(zhuan)載稿,本站(zhan)轉(zhuan)(zhuan)載出于非商業性(xing)的(de)教育和科研之目的(de),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guan)點或(huo)證實其內(nei)容(rong)的(de)真實性(xing)。如轉(zhuan)(zhuan)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ti),請作者在兩周內(nei)速來(lai)電或(huo)來(lai)函聯系(xi)。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