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教(jiao)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hui),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高(gao)(gao)校科技(ji)創新改革發展成效。教(jiao)育部科學技(ji)術與信息化司司長(chang)雷(lei)朝滋介紹,十年來,教(jiao)育部組織(zhi)高(gao)(gao)校積極響應(ying)黨中央號召,立足“兩個(ge)大局(ju)”,堅持“四個(ge)面向”,勇攀科技(ji)高(gao)(gao)峰,取得(de)了一批具(ju)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ji)成果(guo)。

一是持續強化基礎研究主力軍地位,不斷產生重大原始創新成果。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兩方面具有天然優勢。高校近三年連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在物理學領域,清華大學薛其坤團隊牽頭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我國物理學家發現的最重要的物理效應之一,也是國際凝聚態物理領域近年來的重大原創突破,獲得了2018年度唯一一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在化學領域,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發現了全新的手性螺環配體骨架結構,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新高度,解決了困擾不對稱催化領域半個多世紀的難題,獲得了2019年度唯一一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在材料學領域,復旦大學趙東元團隊革新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理論,創制的新型介孔催化劑可大幅提升原油資源利用率,為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提供核心技術支撐。此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牽頭研制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華中科技大學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西安交通大學研(yan)制(zhi)出目前世界(jie)上最輕的(de)金(jin)屬結(jie)構材料新(xin)型鎂鋰合金(jin)等一系列重大原創成果。十年來,高校獲得了全部(bu)10項國家自(zi)然科學一等獎中的(de)6項、全部(bu)自(zi)然科學獎中的(de)67%,是名副其實的(de)基(ji)礎研(yan)究主(zhu)力軍(jun)。
二是充分發揮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聚力打造“國之重器”。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高校堅持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在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堅。在神舟飛天、北斗組網、羲和逐日、高速鐵路、C919大飛機、港珠澳大橋等一系列大國工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南大學、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數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問題的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通大學牽頭自主研發了我國第一套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天鯤號”,實現了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自主研發和產業化,完成了從“被封鎖”到“出口管制”的歷史性跨越;清華大學牽頭設計的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首次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少數幾個掌握第四代核能技術的國家之一;北京大學研發了超高清視頻編解碼技術,助力我國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華中科技大學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中高檔數控系統,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在航天航空等多個領域實現了批量應用。湖南科技大學領銜研(yan)發(fa)的(de)海(hai)底(di)大(da)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海(hai)牛Ⅱ號”,打破(po)了我國(guo)可燃冰勘探技(ji)術裝備對國(guo)外的(de)依(yi)賴。十年來,高校獲得(de)了全部11項(xiang)國(guo)家(jia)技(ji)術發(fa)明一等(deng)(deng)獎中的(de)10項(xiang)、全部技(ji)術發(fa)明獎中的(de)72%,并獲得(de)了兩項(xiang)國(guo)家(jia)科(ke)技(ji)進步特等(deng)(deng)獎,成為重(zhong)大(da)科(ke)技(ji)突破(po)的(de)策源地。
雷朝滋介紹,這十(shi)年,高校(xiao)科技成(cheng)果(guo)豐碩,這里(li)只是列舉(ju)(ju)了(le)少量比(bi)較具有(you)代表性的(de)(de)成(cheng)果(guo),還有(you)很(hen)多高校(xiao)取得了(le)優異(yi)的(de)(de)成(cheng)績,這里(li)就(jiu)不一一列舉(ju)(ju)。
① 凡本(ben)站(zhan)注(zhu)(zhu)明“稿件(jian)來源(yuan):中(zhong)(zhong)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shi)頻稿件(jian),版權均屬(shu)本(ben)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zhan)或個人未經(jing)本(ben)網協議授(shou)權不(bu)得轉(zhuan)載、鏈接、轉(zhuan)貼或以其他(ta)方式復制發表。已經(jing)本(ben)站(zhan)協議授(shou)權的媒體、網站(zhan),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zhu)(zhu)明“稿件(jian)來源(yuan):中(zhong)(zhong)國教育在線”,違(wei)者本(ben)站(zhan)將依法追究責(ze)任。
② 本站注明稿(gao)(gao)件(jian)來(lai)源(yuan)為其他(ta)媒體的(de)文/圖等稿(gao)(gao)件(jian)均為轉(zhuan)載(zai)(zai)稿(gao)(gao),本站轉(zhuan)載(zai)(zai)出于(yu)非商業(ye)性(xing)(xing)的(de)教育和科研之目(mu)的(de),并不意(yi)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rong)的(de)真(zhen)實性(xing)(xing)。如轉(zhuan)載(zai)(zai)稿(gao)(gao)涉及版(ban)權(quan)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lai)電或來(lai)函聯(lian)系。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