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19日)召開的“教育(yu)這十年”“1+1”系列新聞(wen)發(fa)布會上,教育(yu)部科(ke)學技術與(yu)信(xin)息化司(si)司(si)長雷(lei)朝滋介紹(shao),十年來,教育(yu)部堅持把服務國家作為高(gao)校(xiao)科(ke)技工作的最高(gao)追(zhui)求(qiu),先后(hou)組織實施(shi)了高(gao)等(deng)學校(xiao)人工智能、碳中和、鄉村振興(xing)、一帶一路、區(qu)塊鏈等(deng)多個科(ke)技創新專項行動計(ji)劃(hua),用(yong)卓越的創新書寫(xie)科(ke)技報國的優(you)秀答(da)卷。

一是積極守護人民生命健康。高校醫藥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產出一批重要成果,例如北京大學在全球首創胚胎著床前遺傳學診斷系列新方法。浙江大學牽頭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特別要說明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高校快速響應,數十所高校萬余名科研工作者第一時間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目前已聯合企業研發出新冠病毒檢測產品百余款;清華大學張林琦團隊自主研發了我國首款獲批上市的抗新冠病毒抗體藥物;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團隊研制的宣肺敗毒顆粒在縮短新冠肺炎病程方面有著良好療效;高校在5條新冠病毒疫苗技術路線上開展攻關,其中四川大學和廈門大學分別牽頭(tou)的兩款新冠(guan)疫苗已在國外(wai)完(wan)成三(san)期臨床研究(jiu)。
二是扎實服務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一大批高校充分發揮學校特色優勢,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高校牽頭承擔了40%的農業農村領域重點研發計劃,積極攻克種業技術難關。例如,云南農業大學朱有勇團隊帶領瀾滄直過民族“拉祜族”農民走上了生態脫貧致富之路。華中農業大學牽頭開發了當前(qian)唯一可處(chu)理(li)百萬(wan)級群體、兼具基(ji)因組(zu)選(xuan)(xuan)擇和(he)精準選(xuan)(xuan)配功能的(de)豬(zhu)基(ji)因組(zu)選(xuan)(xuan)配軟(ruan)件,選(xuan)(xuan)育(yu)了“高繁”“快長”瘦肉豬(zhu)新(xin)品(pin)系11個,優秀基(ji)因年覆蓋(gai)商品(pin)豬(zhu)超1億(yi)頭。據不完全統(tong)計,高校培育(yu)的(de)新(xin)品(pin)種(zhong)覆蓋(gai)水(shui)稻、小麥、玉(yu)米、大豆、蔬(shu)菜等主要(yao)農作物品(pin)種(zhong),累計推廣面積超過(guo)10億(yi)畝,培訓農業技術人員及基(ji)層干部超過(guo)200萬(wan)人次(ci),真正把論文寫在了祖國的(de)大地(di)上(shang)。
三是主動融入區域創新發展戰略。教育部先后和北京、上海簽署了有關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合作協議,在京高校與北京市在集成電路、腦科學等領域共建了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打造多學科交叉平臺;在滬高校牽頭承擔人工智能、超限制造等上海市重大專項。清華大學與浙江(jiang)省共(gong)建(jian)長三(san)角研究(jiu)院,并以(yi)此(ci)為引領累計建(jian)設(she)重(zhong)大科研平(ping)臺、創新創業平(ping)臺50余(yu)個,引進(jin)培(pei)育(yu)海外高層次人(ren)才1000余(yu)人(ren),孵化培(pei)育(yu)科技(ji)企業2700余(yu)家,其中規模超(chao)百億(yi)企業近(jin)20家,推動(dong)了柔性(xing)電(dian)子(zi)技(ji)術、智能網聯新能源(yuan)汽車等大批重(zhong)大科技(ji)成果(guo)轉化落地。
四是有力支撐科技冬奧成功舉辦。清華大學主導設計了“雪如意”大跳臺,浙江大學保障“冰絲帶”安全運行,北京大學、天津大學支持建造“最美、最快的冰”,哈爾濱工業大學助力“水立方”向“冰立方”華麗變身,東華大學讓冬奧會火炬能夠“飛揚”起來,北京理工大學打破冬奧(ao)電(dian)動客車(che)的(de)(de)低溫禁區(qu),共同支撐了一屆科技范十足的(de)(de)北京冬奧(ao)會。
① 凡(fan)本站(zhan)(zhan)注明“稿(gao)件來(lai)源(yuan):中(zhong)國(guo)教(jiao)育在線”的(de)所有文(wen)字、圖片(pian)和(he)音視頻稿(gao)件,版權均屬本網(wang)(wang)所有,任何媒體、網(wang)(wang)站(zhan)(zhan)或個人未(wei)經本網(wang)(wang)協議授(shou)權不得轉載、鏈接(jie)、轉貼或以其他方(fang)式復制發表。已(yi)經本站(zhan)(zhan)協議授(shou)權的(de)媒體、網(wang)(wang)站(zhan)(zhan),在下(xia)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gao)件來(lai)源(yuan):中(zhong)國(guo)教(jiao)育在線”,違者本站(zhan)(zhan)將(jiang)依法追究責(ze)任。
② 本站注明稿(gao)件來源為其(qi)他媒(mei)體的文/圖等(deng)稿(gao)件均(jun)為轉(zhuan)(zhuan)載稿(gao),本站轉(zhuan)(zhuan)載出于非(fei)商(shang)業性(xing)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bing)不意味著贊同其(qi)觀點或證實(shi)其(qi)內容的真實(shi)性(xing)。如轉(zhuan)(zhuan)載稿(gao)涉及版權(quan)等(deng)問題,請作(zuo)者在兩周(zhou)內速(su)來電或來函聯系。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