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nian)對于(yu)中國教育(yu)是極(ji)為(wei)重(zhong)要(yao)的一年(nian),“教育(yu)強國建設”成為(wei)2023年(nian)中國教育(yu)最重(zhong)要(yao)的關鍵詞。與此同時,“ChatGPT”于(yu)年(nian)初(chu)石破天驚,震撼了全(quan)世界,也讓(rang)我(wo)(wo)們(men)意識到人工智(zhi)能必然顛覆我(wo)(wo)們(men)的教育(yu),讓(rang)我(wo)(wo)們(men)終于(yu)明白:未來(lai),人工智(zhi)能首先淘(tao)汰的是不動(dong)腦子的人。
當然,老百姓關心的教育熱點和教育事業的重點是(shi)有一定錯(cuo)位的,比(bi)如“安靜的課間十分鐘(zhong)”等等,也都是(shi)我們必須面(mian)對的。
為全(quan)面(mian)回顧(gu)2023年(nian)教育的(de)關(guan)(guan)鍵詞,我們(men)把這兩(liang)方面(mian)的(de)關(guan)(guan)鍵詞集合(he)在(zai)一(yi)起,試圖給大家(jia)一(yi)個更為全(quan)面(mian)的(de)2023教育的(de)回顧(gu):不遺漏重(zhong)大的(de),但也不回避社會關(guan)(guan)注(zhu)的(de),這才是(shi)全(quan)貌。
教育強國建設
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ping)總書記在二十(shi)屆中(zhong)央(yang)政(zheng)治局(ju)第五次集體(ti)學(xue)(xue)習時發(fa)表的重(zhong)(zhong)要講話,全面系(xi)統深(shen)刻闡述(shu)了建設什(shen)么(me)樣(yang)的教(jiao)育強(qiang)(qiang)(qiang)國(guo)(guo)、怎(zen)樣(yang)建設教(jiao)育強(qiang)(qiang)(qiang)國(guo)(guo)等一系(xi)列重(zhong)(zhong)大理論(lun)和(he)實(shi)踐問(wen)題。習近平(ping)總書記在主持學(xue)(xue)習時強(qiang)(qiang)(qiang)調,教(jiao)育興則國(guo)(guo)家興,教(jiao)育強(qiang)(qiang)(qiang)則國(guo)(guo)家強(qiang)(qiang)(qiang)。建設教(jiao)育強(qiang)(qiang)(qiang)國(guo)(guo),是(shi)全面建成社會(hui)主義現(xian)代(dai)化強(qiang)(qiang)(qiang)國(guo)(guo)的戰略先導(dao),是(shi)實(shi)現(xian)高水平(ping)科(ke)技自立自強(qiang)(qiang)(qiang)的重(zhong)(zhong)要支撐,是(shi)促進全體(ti)人民共同富(fu)裕(yu)的有效途徑,是(shi)以(yi)中(zhong)國(guo)(guo)式現(xian)代(dai)化全面推進中(zhong)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gong)程。這(zhe)一重(zhong)(zhong)要論(lun)述(shu),深(shen)刻闡述(shu)了教(jiao)育強(qiang)(qiang)(qiang)國(guo)(guo)建設的重(zhong)(zhong)大意義,賦予(yu)教(jiao)育新的戰略地(di)位、歷史(shi)使命和(he)發(fa)展格局(ju),極具戰略意義和(he)深(shen)遠影響。
從2023年4月26日開始,教(jiao)育(yu)(yu)部(bu)(bu)高(gao)頻(pin)度召開教(jiao)育(yu)(yu)強(qiang)國(guo)(guo)(guo)戰略咨(zi)詢會和(he)教(jiao)育(yu)(yu)強(qiang)國(guo)(guo)(guo)建(jian)設戰略咨(zi)詢委員會全體(ti)會議。日前,在教(jiao)育(yu)(yu)部(bu)(bu)2023年年終(zhong)總結會上,教(jiao)育(yu)(yu)部(bu)(bu)黨(dang)組(zu)書記、部(bu)(bu)長懷進鵬指出,一(yi)年來(lai),各司局和(he)直屬單(dan)位始終(zhong)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shi)代中國(guo)(guo)(guo)特(te)色社會主義思想擺在首位,對“強(qiang)國(guo)(guo)(guo)建(jian)設、教(jiao)育(yu)(yu)何為”時(shi)代課題的(de)認(ren)識持(chi)續深化(hua),對建(jian)設什么樣的(de)教(jiao)育(yu)(yu)強(qiang)國(guo)(guo)(guo)、怎(zen)樣建(jian)設教(jiao)育(yu)(yu)強(qiang)國(guo)(guo)(guo)的(de)共識度越(yue)來(lai)越(yue)高(gao)。
點評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表述,定位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為什么?因為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首要任務,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怎么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就需要依靠教育、科技、人才。
教育強國建設,高等教育是龍頭,重中之重還是科技人才的培養,尤其是拔尖科技人才的培養,目的還是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支撐。這一急迫的戰略需要讓我想起了新中國建設之初和當時的院系調整:快速培養新中國建設需要的專門技術人才。
ChatGPT
“漢語盤點2023”中(zhong),ChatGPT當選(xuan)年(nian)度國際詞(ci)。ChatGPT還首次被《自然(ran)》雜(za)志“破例”列入年(nian)度科學人物(wu),“以承認生(sheng)成式人工智能(neng)給科學發展和進步帶來(lai)的(de)(de)巨大(da)改變”。顯然(ran),ChatGPT引爆的(de)(de)新一輪變革中(zhong),教育(yu)亦處于核心位置。一年(nian)以來(lai),ChatGPT對教育(yu)可能(neng)帶來(lai)的(de)(de)顛(dian)覆性變化以及(ji)我們對待(dai)它的(de)(de)態(tai)度,成為持續熱(re)議的(de)(de)話題(ti)。
點評
這是今年對全世界教育影響最大的一個事件,ChatGPT是對知識組織方式的重構,并不生產新的知識、思想,但對教育組織形式必然產生顛覆性影響。她的出現提醒我們,人工智能首先替代的是低層次、重復性腦力勞動者,在與機器的較量中,獨立思考比什么都重要,否則必然被機器替代!
學科專業調整
2023年(nian)4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印發《普通(tong)高等教育學(xue)科專業設置調整優(you)(you)化改(gai)革方(fang)案》,明確提出(chu),到2025年(nian),優(you)(you)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xue)科專業布點(dian),新(xin)設一批適(shi)應(ying)新(xin)技術、新(xin)產業、新(xin)業態、新(xin)模式的學(xue)科專業,淘汰不適(shi)應(ying)經濟社會發展的學(xue)科專業。
點評
2023年大學畢業生1158萬,加上回國留學生,已經逼近新增勞動力的80%,中國的就業問題已經完全變成了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業問題本不是教育問題,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但教育必須做好供給側改革,即面向社會需要做好人才培養。五部委的文件本質就是以就業反向調整高校學科專業設置,一方面是做減法,改變一些高校一味開辦成本低,但社會需求過剩的專業,比如大量人文社科與藝術類專業,一方面是做加法,根據社會發展,尤其是新業態,增設四新專業以及交叉學科專業,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科學教育加法
今年(nian)(nian)(nian)2月,習近平總(zong)書記(ji)在(zai)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ju)第三(san)次集體學(xue)(xue)習時指出,要在(zai)教(jiao)育“雙減(jian)”中做好科(ke)學(xue)(xue)教(jiao)育加法(fa),激發(fa)青少年(nian)(nian)(nian)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yu),培(pei)育具(ju)備(bei)科(ke)學(xue)(xue)家潛質、愿意(yi)獻(xian)身科(ke)學(xue)(xue)研究事業的青少年(nian)(nian)(nian)群(qun)體。
2023年5月,教(jiao)育部等18部門聯合(he)印(yin)發《關于加(jia)強新時代中小學(xue)科(ke)學(xue)教(jiao)育工作的意見》,系統部署在教(jiao)育“雙減”中做好科(ke)學(xue)教(jiao)育加(jia)法,支(zhi)撐服務一體(ti)化,推進教(jiao)育、科(ke)技、人(ren)才(cai)高質量發展。
點評
近年我們都習慣了做減法,但是面對險惡的國際發展環境,我們必須解決卡脖子的技術問題,必須解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問題,這就直接關系到科技人才的培養問題。我們需要從小激發更多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同時,自然科學大多是早慧學科,需要對這些天才少年早發現、早培養,至少給他們提供成長的環境和土壤,而不是單純做減法。
拔尖創新人才
中(zhong)共中(zhong)央政治局5月29日就建設教育強國(guo)進(jin)行第五次集體學(xue)習,中(zhong)共中(zhong)央總書記習近平(ping)在主持學(xue)習時指出,“進(jin)一步加強科學(xue)教育、工(gong)程教育,加強拔尖(jian)創新人才(cai)(cai)自主培養,為(wei)解決我國(guo)關鍵核心(xin)技術攻關提供人才(cai)(cai)支(zhi)撐”。這與黨的二十大(da)報告明(ming)確(que)提出的“全面(mian)提高人才(cai)(cai)自主培養質量,著力(li)造就拔尖(jian)創新人才(cai)(cai)”一以貫之。
點評
教育強國建設的重中之重就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這也成為2023年教育界的高頻詞。我更希望系統考慮這個問題,比如基礎教育如何改變封頂式的減負,給拔尖人才以成長的環境與土壤?高校如何與中學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打通拔尖人才的早期發現與培養渠道和模式?還有,如何面對中高考仍然以分數為核心的現實,實事求是地最大可能加強理工科人才的選拔效度?
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
2023年10月15日起,《校(xiao)外(wai)培(pei)(pei)訓行政處(chu)罰暫(zan)行辦法(fa)》正式施行。這是我國校(xiao)外(wai)教育培(pei)(pei)訓領域(yu)的(de)第一個部(bu)門規章,標(biao)志著(zhu)我國校(xiao)外(wai)培(pei)(pei)訓依法(fa)治理邁出(chu)了歷史(shi)性的(de)一步。
點評
該辦法的出臺,給了我們執法的依據,其目的是規范治理,而不是趕盡殺絕,這是所有人都需要認識到的。從這個角度,我們可能還需要在透徹理解雙減政策的核心思想的基礎上,解決一些暫行辦法沒有明晰的存在灰色空間的地方,認知不統一的地方,讓合規者大膽經營,讓不合規者膽戰心驚。
青少年心理健康
2023年4月,教育部(bu)(bu)等十(shi)七部(bu)(bu)門聯合(he)印(yin)發《全(quan)面(mian)(mian)加(jia)強和改進新(xin)時代學(xue)生心(xin)理健(jian)康工(gong)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標志著加(jia)強學(xue)生心(xin)理健(jian)康工(gong)作上升為一個(ge)國家戰略,擺在更(geng)加(jia)突(tu)出、更(geng)加(jia)重要的(de)位置,并對學(xue)生心(xin)理健(jian)康工(gong)作作出全(quan)面(mian)(mian)部(bu)(bu)署。
點評
青少年心理健康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反映的是這個問題的深層次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原因是復雜的,從一個角度看,本質上是養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家長對孩子的過度關注導致過度呵護,同時,我們一些教育理念也在誤導教育與家長,讓孩子們生存在一個虛擬的社會中:尊重、個性,成為時髦的教育理念,懂孩子、懂教育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現實社會哪個是這樣的理想?于是孩子們一旦面對社會殘酷的一面,馬上就出現了百般不適應。
因此,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從拆除過度保護,拆除虛擬的成長環境開始,讓孩子們從小經歷他們所應該經歷的一切,經歷風雨的磨礪,而不是全面保護。
安靜的課間十分鐘
2023年,有關(guan)(guan)“課間十分(fen)鐘”的話題引發社(she)會廣泛關(guan)(guan)注(zhu)。不(bu)少學(xue)生(sheng)、家長和網民反(fan)映,一些中(zhong)小學(xue)限制學(xue)生(sheng)課間活動(dong),“不(bu)能隨意離開座位”“不(bu)能高聲(sheng)說話和跑跳”。
對(dui)此(ci),教(jiao)育(yu)(yu)部有關負責同志表示,中小學校安(an)排課(ke)間休息(xi)十(shi)(shi)分(fen)重要、十(shi)(shi)分(fen)必(bi)要,有利于學生(sheng)調節情緒、放(fang)松身(shen)心、增強(qiang)體(ti)質和(he)防控近視。教(jiao)育(yu)(yu)部將進一步督促地方和(he)學校嚴格落(luo)實國家有關規定(ding),遵循教(jiao)育(yu)(yu)規律(lv)和(he)學生(sheng)身(shen)心發展規律(lv),堅決糾正以“確(que)保(bao)學生(sheng)安(an)全”為由而簡(jian)單限制學生(sheng)必(bi)要的課(ke)間休息(xi)和(he)活動的做(zuo)法。
點評
安靜的課間十分鐘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教育部門也堅決反對,但是不解決背后的根子問題:學生在校園里的安全責任問題,以及部分家長的放大甚至無理纏訪等問題,這個問題將長期存在。寒蟬效應下,學校與老師只能做底線防范:不許動。
下不來的高臺
“學歷不但是敲門磚,也(ye)是我下不來的高臺,更是孔乙己脫(tuo)不下的長(chang)衫。”一句話(hua)道盡(jin)了目前一些(xie)大(da)學畢業生就業的困境與尷尬(ga),引來大(da)量年輕人的共情。
據統(tong)計,2024屆全(quan)國普(pu)通高校(xiao)畢業(ye)生(sheng)規模預計達1179萬(wan),同比(bi)增(zeng)加21萬(wan)。教(jiao)育部(bu)日前印發《關于做好(hao)2024屆全(quan)國普(pu)通高校(xiao)畢業(ye)生(sheng)就業(ye)創業(ye)工作的通知》,提出26條舉措,全(quan)力(li)促進高校(xiao)畢業(ye)生(sheng)就業(ye)。
點評
上了大學就是穿上了長衫,站上了高臺嗎?很顯然,這個結論是難以成立的。我們身子已經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但腦袋還停留在精英教育時代。2023年高校畢業生1158萬人,如果加上回國留學生,逼近新增勞動力的80%。2023年政府的就業目標也只有1200萬,如果解決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就完成了全部就業目標。也就是說,大學生在今天只意味著普通勞動者,這就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現實。
當下大學的招生量已經遠遠超過了1998年普高+職高的招生量,仍然用高等教育精英化尺子看大學生就業,無疑是自己把自己架上了高臺,困在了自己的長衫里。
幼兒園關停
新生兒下降,幼兒園率先受到了(le)沖擊。2023年全國教(jiao)育工作會議(yi)上(shang),懷進鵬部長指出“要(yao)深刻認識人口和(he)社會結(jie)構(gou)變化對(dui)教(jiao)育布局(ju)結(jie)構(gou)和(he)資源配置調整的緊迫要(yao)求”。根(gen)據教(jiao)育部2022年教(jiao)育統計公報,全國共有(you)幼兒園28.92萬所,比上(shang)年減少5610所,下降1.90%。這也是2008年以來首次負增長。
點評
2016年新生兒達到20年新高之后,大幅下跌,到去年僅有956萬人,下跌830萬,幾乎腰斬。我國人口結構正在發生全面巨變,直接影響的就是教育。當下已經傳導至學前教育,緊接著就是小學,然后中學,大學。大學去年招生1000多萬,17年后,大學也將面臨沒有學生可招的窘境。
我們的難題是如何平衡好當下和未來人口變化帶來的教育資源配置問題,如何滿足當下適齡人口高峰,又如何照顧到未來人口的斷崖式下降,資源浪費。
第一學歷
據《中國(guo)青年報》報道,某“985”高(gao)校(xiao)畢業研究(jiu)生求職(zhi)時(shi)遭(zao)(zao)遇(yu)學(xue)歷“卡脖(bo)子”,因本科并非“雙一流”大學(xue),導致(zhi)心(xin)儀崗位(wei)與其無緣。求職(zhi)中因“第一學(xue)歷”受挫的人不少,學(xue)歷歧視(shi)遭(zao)(zao)遇(yu)讓眾多年輕求職(zhi)者(zhe)產(chan)生共鳴和熱議。
就(jiu)此(ci),教育部曾多次強調,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政策及文件中從(cong)未(wei)使用過“第一學歷”這(zhe)個(ge)概念(nian)。
點評
第一學歷歧視是涉嫌違規甚至違法的,我們也不能否認這種做法在人才選聘的效率上確有其實用性,這是其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為什么過去不突出甚至沒有,為什么現在處處都有?顯然是因為大學生太多了,從另外一方面看,這也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結果,更是用教育評價替代社會評價、人才評價的結果。如果要徹底解決,不妨先從政府用人的學歷歧視開始,比如選調生對畢業學校的限制。
也想提醒公眾,當我們批評這一歧視的同時,我們自己內心深處是否也存在這種歧視?比如多年前某著名央企在一堆清華北大畢業生中,聘用了一個紹興文理學院的本科生,輿論嘩然,質疑其公平公正。為什么?
兩院院士增選
11月(yue)22日(ri),中(zhong)(zhong)國(guo)科學(xue)院(yuan)(yuan)(yuan)、中(zhong)(zhong)國(guo)工程院(yuan)(yuan)(yuan)公布(bu)2023年院(yuan)(yuan)(yuan)士增選(xuan)當選(xuan)院(yuan)(yuan)(yuan)士名(ming)(ming)單(dan)。中(zhong)(zhong)國(guo)科學(xue)院(yuan)(yuan)(yuan)選(xuan)舉(ju)產生(sheng)59名(ming)(ming)中(zhong)(zhong)國(guo)科學(xue)院(yuan)(yuan)(yuan)院(yuan)(yuan)(yuan)士,中(zhong)(zhong)國(guo)工程院(yuan)(yuan)(yuan)選(xuan)舉(ju)產生(sheng)74位中(zhong)(zhong)國(guo)工程院(yuan)(yuan)(yuan)院(yuan)(yuan)(yuan)士。
本次(ci)(ci)增(zeng)選(xuan)(xuan)后(hou),我國(guo)院(yuan)士(shi)隊(dui)伍的年齡結構(gou)和(he)學(xue)科(ke)(ke)分布進(jin)一步優化(hua)。本次(ci)(ci)兩(liang)院(yuan)院(yuan)士(shi)增(zeng)選(xuan)(xuan)名(ming)額進(jin)一步向國(guo)家(jia)急需的關(guan)鍵領(ling)域和(he)基(ji)礎學(xue)科(ke)(ke)、新興學(xue)科(ke)(ke)、交叉學(xue)科(ke)(ke)傾(qing)斜;向為國(guo)防和(he)國(guo)家(jia)安全(quan)作(zuo)出(chu)突出(chu)貢獻的科(ke)(ke)研人員(yuan)傾(qing)斜;向承(cheng)擔國(guo)家(jia)重大科(ke)(ke)研任務、重大科(ke)(ke)技基(ji)礎設施(shi)建設和(he)重大工程并作(zuo)出(chu)突出(chu)貢獻的科(ke)(ke)研人員(yuan)傾(qing)斜。
點評
據統計,中國科學院新當選院士中超過70%的人有海外學習背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留學仍然是我們高層次人才培養和成長的重要渠道、路徑。對于當下一些妖魔化出國留學的人,要堅決說不!
大學校園開放
近日,北(bei)京(jing)大學副教授“跨欄”進學校(xiao)(xiao)一事(shi),讓(rang)大學校(xiao)(xiao)園該不該開放(fang)的話題再次(ci)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據媒體報道,自2023年(nian)7月教育部發(fa)布通知,鼓勵(li)高等學校(xiao)(xiao)向社會開放(fang)參觀以來,已有多所高校(xiao)(xiao)逐步打開校(xiao)(xiao)門(men)。
點評
大家都在呼吁甚至要求學校開放校園,如果只是站在我個人的角度,我也希望,至少可以便利地進出我家附近的高校,但這多多少少有點慷別人之慨。我們能否也把貴單位開放給公眾?
在這個問題上,我堅決反對動輒拿西方國家給我們做榜樣,為什么中國幾乎所有單位都有門衛,都有圍墻,都是不能隨便進的?何止一個大學!
大學校園首先是服務學生與老師的,是服務教學科研的,是否開放,我們首先需要問問廣大學生與老師,他們才是直接的利益關系人,并不是社會公眾。開放,還是不開放,交給學校師生與管理者做出自己的決定,我們應該給予尊重!
考研報名人數下降
據教育部公(gong)布,2024年全(quan)國碩士研究(jiu)生招生考試報(bao)名438萬(wan)(wan)人,較(jiao)2023年的474萬(wan)(wan)減少了36萬(wan)(wan)人。這也是考研報(bao)名人數自2015年起持續、快速(su)增(zeng)長以(yi)來的首次(ci)下降(jiang)。
點評
讀完研究生也沒有一個體面的工作,于是大家就放棄了。如果僅僅是考慮就業,還不如現在就去工作,未來畢業的大學生會越來越多。考研報名人數下降,說明大家日趨理性,從長遠看,更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本文為中國教育在線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
① 凡(fan)本(ben)站(zhan)注明(ming)“稿(gao)件(jian)來源(yuan):中國教育在(zai)(zai)線(xian)(xian)”的(de)所有(you)文字(zi)、圖片(pian)和音視頻稿(gao)件(jian),版(ban)權均屬(shu)本(ben)網所有(you),任何(he)媒(mei)體、網站(zhan)或個人未經本(ben)網協議授(shou)(shou)權不得轉載、鏈接(jie)、轉貼或以其他(ta)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ben)站(zhan)協議授(shou)(shou)權的(de)媒(mei)體、網站(zhan),在(zai)(zai)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ming)“稿(gao)件(jian)來源(yuan):中國教育在(zai)(zai)線(xian)(xian)”,違(wei)者本(ben)站(zhan)將依法追究(jiu)責任。
② 本站(zhan)注明稿件來源為其(qi)他媒體的(de)(de)(de)文/圖等稿件均(jun)為轉載(zai)(zai)稿,本站(zhan)轉載(zai)(zai)出于非商業性(xing)的(de)(de)(de)教育(yu)和科研之目的(de)(de)(de),并不(bu)意味著(zhu)贊同其(qi)觀點或證實(shi)其(qi)內容(rong)的(de)(de)(de)真實(shi)性(xing)。如(ru)轉載(zai)(zai)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qing)作者(zhe)在兩周內速來電(dian)或來函聯系。




中國教育在線
